知识问答
莫言瑞典演讲 引网友热议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8日0:30分左右,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家莫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瑞典学院发表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文学讲座,这是莫言赴瑞典受领诺贝尔文学奖之旅的次演说。莫言在这篇演说中以回忆母亲开头,介绍了自己如何走上文学之路,并全面回顾、解释了自己几部主要作品的创作和含义。后他以三个小故事结尾,呼应了《讲故事的人》这个主题。
尽管瑞典和有7个小时的时差,还是有不少人熬夜守在网上观看了莫言的演讲。莫言诺奖演说全文公布后,激起了网友们的议论。
支持者称其思想有深度,全篇演讲颇富诗意,穿插了大量他对母亲、亲戚、家乡的叙述和回忆。饥饿,苦难,人性是他演讲的主旨。人都有很多这样那样的缺点,他的坦诚和忏悔,给人留下了深深地印象。他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向莫言勤劳善良的母亲致敬!莫言后的三个故事也令人印象深刻。有网友表示,这些故事“说得自己忏悔不已”。
与正方一边倒地赞扬莫言演讲“情真意切”相比,持否定意见的网友观点则集中在“演讲深度不够”、“语言不好”这两点上。更有人直言不讳表示,“深夜躺在床上拜读莫言的诺贝尔获奖演讲稿,感觉就象一个中学生的作文。谁能点拨我一下好在何处?”对于莫言的演讲语言和内容,有网友批评称:“这样的故事,外国人能听懂吗?太多味道和特色背景的东西,连我对农村还算比较熟悉的人读起来都有一种陌生感。莫言,不如惜言,话多,败矣。”
也有网民将莫言的演讲与历届诺贝尔奖得主相比较,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个讲故事的人的讲演跟2007年帕慕克的《我父亲的手提箱》很相近,但比后者差了点深度。”更有人直接批评莫言的演讲内容太肤浅,无理论深度。“不知西方各大学的文学理论家听了今天的莫言演讲会作何感想,这样一个诺奖获得者居然在西方宫廷给大家普及中学水平的现代文学理论。西方一百年的现代文学史情以何堪?”
倒是一推网(1tui.cn)www.认为,不管如何,莫言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就已经证明了他的影响力。他的演讲是好是坏,见仁见智,但谁都不能否认,能够站在诺奖舞台上,就值得骄傲和自豪!
针对莫言发表的这篇演说,著名作家、《收获》杂志副编审、《莫言评传》的作者叶开,深夜连发两篇微博进行了解读和点评:苦难、人性、爱、理解与宽容,是莫言演讲关键词,他用这种方式与世界性普世价值对接,能够宽容彼此价值差异的人,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在不违背人性的前提下,人们应彼此宽解、尊重,而不是朝着别人扔石头。那个被小孩子莫言及同学扔过石头的老单干户,在他不断的反思中,成为他小说中的人物。莫言后讲了一个带有宗教寓意的道德故事:八个泥瓦匠通过某种挑选手段把其中一个害群之马挑出来,让他单独受惩罚,其他人则可因代罪羔羊的被献祭得以幸免并心安理得。问题在于:牺牲别人性命的七人集团毫无罪过吗?一个宽容的、活性的社会,是能容忍差异的,极端主义者通常是暴力的同谋
著名文化评论家、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也深夜通过自己的微博进行了解读和点评。他先提出了自己的整体观感,“看了莫言今天演讲直播,他讲了母亲、故乡,讲了想象力和人性。他有对于生命的大关怀,对写作的大关怀,讲到了他和发展的不可分的关系。这篇演讲保持了他的个性,尤其是后的三个故事。个我亲耳曾经听他讲过。我觉得三个故事是他清晰的立场陈述,也是他世界观的知名体现。文学比表态丰富太多。” 接着他又对莫言演说的后三个颇具寓言意味的故事,进行了深入解读:“一、谁也没有逼着别人取悦你的权利。凭什么都要象你那样表态?凭什么就得关心你关心的事情?我有不满足你的要求的权利。二、人都需要尊重,传统、生活方式、想法,不尊重别人,强加于人,一厢情愿,不会有真价值。三、替罪羊和牺牲拯救不了你。谁都不可能天真纯洁得一塌糊涂。故事不必解读,一说就俗。”
上一篇:网页设计不对称体现出奇妙的效果